
近年來,16型人格測驗(MBTI)成為社交場合的熱門話題,不少人透過MBTI來了解自己和他人,並以此作為社交互動的參考。然而,這股風潮悄然吹入職場,甚至成為部分僱主篩選求職者的新標準。
有網民在社交平台以“ISTP做錯啲咩”為題大吐苦水,指應徵格仔舖店員時被問及MBTI類型,在回答“ISTP(內向安靜但富有好奇心,喜歡親自動手解決問題)但我都可以好E的”後即“食檸檬”,遭對方回應“考慮吓先”。
貼文引起廣泛討論,不少網民質疑僱主的做法,認為“全世界點只16種人”“連正面面試都冇機會就想foul你出局”,直言“見工問MBTI係咩都係kam工”;有網民則覺得零售業偏好請“E人”(外向)很正常,“因為比較外向可以同客仔social”;亦有網民分享類似經歷,“之前係招聘信息到見過要求係J 人嘅”“之前都有個話要請E人,真心喊出嚟”。
儘管MBTI能快速篩選出與職位適配的候選人,例如銷售工作更適合“E人”(外向),項目管理則更適合“J人”(判斷、有計劃),但事實上,測試結果可能受測試者當下情緒及外部環境影響而變化,部分受測試者甚至存在“不誠實”的情況;同時,這種做法也忽視了團隊的多元性,會造成員工趨向單一類型,以MBTI類型作為請人的硬性要求無異於刻舟求劍。
不過,這種請人“玄學”早有先例。過去,有僱主會看求職者的生肖是否與自己相合,星座也曾作為參考。此外,殯儀業會根據求職者的八字來判斷對方是否適合這份工作。
V仔放大鏡??:為你解碼新聞熱點
【HongKongV】
Instagram: @hongkongv
Threads: @hongkongv
Facebook:香港V
YouTube:香港V
TikTok: @hongkongv
編輯:曹遠
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